MENU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党团天地

赏黄花新颜 悟振兴初心|马克思主义学院“行走的思政课”(十三)

       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的融合,推动思政教育走出校园、扎根基层,8月30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同市唐家堡村与黄花小镇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活动。学院部分师生参与此次活动。

        活动伊始,同学们抵达唐家堡村党群服务中心,村干部以唐家堡村依托黄花产业实现从“脱贫摘帽”到“增收致富”的转型为核心,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村里在产业规划、政策落实、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具体举措,从“零散种植”到“规模化经营”的转变故事,从“单一卖菜”到“文旅融合”的升级路径,向同学们呈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,也让大家对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联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       同学们走进黄花小镇开启产业探访之旅,首站踏入承载着黄花千年文脉的萱堂。一进堂内,浓郁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扑面而来,正中央的展板清晰标注着“黄花,又名萱草,古有‘忘忧草’‘宜男草’之称”,讲解员结合《诗经》中“北堂幽暗,可以种萱”的经典诗句,讲述黄花从文人抒情意象到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历史变迁;玻璃展柜陈列十余种黄花品种标本供同学们观察讨论,直观感受品种培育成果。黄花主题艺术展区,各种以黄花为题材的国画、油画作品,黄花元素陶瓷制品——萱草纹青花瓷盘、黄花造型瓷瓶、印有黄花纹样的茶具,釉色温润、纹饰精美,将传统陶瓷工艺与黄花文化完美融合,引得同学们驻足品味文化寓意,深刻体会到黄花不仅是经济作物,更是承载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。离开萱堂后,同学们走访文旅商户,了解黄花文创产品设计生产情况,体悟乡村经济转型与产业全链条发展思路。

       手工制作环节中,专业老师先分步讲解扭扭棒制作黄花的技巧,从花瓣塑形、花蕊点缀到整体组合,每一个步骤都细致示范,还针对师生提出的“如何让造型更立体”“如何调配颜色更贴近真实黄花”等问题逐一解答。同学们分组领取材料后,迅速进入协作状态,有的参考小镇里看到的黄花品种调整造型,有的将座谈中听到的乡村故事融入创作……

       活动尾声,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团队以案例形式,为同学们生动介绍了团队在大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成果——从研发高效病虫害防治方案解决黄花种植“卡脖子”难题,到指导商户开发黄花深加工产品、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,一个个具体案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乡村产业的“硬核支撑”。

       交流中,大家结合此前的走访与体验,围绕“理论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实践”“科技与文化如何协同助力乡村振兴”等话题展开讨论,进一步深化了对“知行合一”的认知。

       此次以黄花产业为纽带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活动,既让马院师生走出了理论书本,在唐家堡村的转型故事中读懂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,在黄花小镇的产业升级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,更通过手工创作与校地交流,搭建了“理论+文化+科技”的助农认知桥梁。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观察乡村、服务乡村的实践载体,更探索了地方高校对接本土特色产业、助力区域乡村振兴的思政教育新路径,为后续深化校地合作、推动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分享按钮